来篇网

一篮子货币的通俗解释

什么是一篮子货币?

“一篮子”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的,即将某一个国家的总产出除以该国居民消费支出总额,得出其在该国家居民支出总额中所占份额。

例如,美元在美国家庭中的购买力(消费支出/收入)为80%,日元则低于此数值(购买力/收入)。

根据这一理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增长了8%(名义 GDP),那么该国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则是:

其中:

(1) GDP增长8%,居民消费支出减少;

(2) GDP增长8%,居民消费支出增加;

——斯蒂格利茨根据美国经济复苏、失业率下降和通胀率上升,用实际产出作为一篮子货币的价值衡量标准,认为在名义 GDP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美元是一篮子货币中最有价值的货币。

那么,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和居民消费支出都持续下滑,其会发生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用经济学当中最经典的两个模型来进行解释。

所谓经济学中常说的“需求不足”和“供给不足”这两种情形都属于需求不足。

(2) GDP增长8%,消费支出增加;

由此来看:消费支出/收入=消费支出/(2+8%)=1,消费能力是1。

根据“一篮子”概念,在名义 GDP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支出所占份额是与其经济产出直接相关的。

因此只要该国的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大于名义 GDP增长速度即可实现一国总产出增长,而当增长率等于名义 GDP增长率时即可实现该国总产出与居民消费支出间的比值增加。

这就使得各国经济活动者在决定是否将本国产出作为其主要货币进行支付交易时具有了比较优势。

(3)在 GDP增长8%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保持不变;

而当经济增长到8%以上时,则有可能会出现通货膨胀。

所以,通过分析一篮子货币的变动就可以得出:在名义 GDP与实际 GDP之间的比率变动越大的情况下,货币的购买力也越大。

简单来说,就是将一篮子货币进行加权平均,然后将其乘以相应的汇率,再加总得到各个品种或各个国家之间的购买力比例。

(4)在 GDP和居民消费率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用名义汇率来表示该国货币的价值。

为了说明一篮子货币的含义,斯蒂格利茨将其定义为:

中的值为名义汇率。

注意:这里的“名义汇率”是指一篮子货币中各国货币之间的实际交换比率,而不是某一国家货币与其他几个国家货币之间的实际交换比率。

例如:美元对日元的实际换手率为100%,则表示两国间美元与日元有100%的交换。

而其他3种货币——欧元、英镑、日元则无固定值可算。